臺南文學季最終章:《記憶迴響》──葉石濤文學作品朗讀音樂會
土地是認識文學甚至認識創作者的最好媒介。距離大一課堂十餘年,途中依循著鄉愁與在地土壤,才逐漸拼出更加立體的葉石濤。
「地方」自有一種報章媒體或書本永遠無可取代的體感。你非得到哪裡了,聞那裡的空氣,走那裡的街道,聽那裡的車聲,與那裡的人交談,方能更靠近一點點昔日哲人的體溫。
走進地方,還可以交出自己的耳朵,用聽音樂的方式來認識葉石濤。
土地是認識文學甚至認識創作者的最好媒介。距離大一課堂十餘年,途中依循著鄉愁與在地土壤,才逐漸拼出更加立體的葉石濤。
「地方」自有一種報章媒體或書本永遠無可取代的體感。你非得到哪裡了,聞那裡的空氣,走那裡的街道,聽那裡的車聲,與那裡的人交談,方能更靠近一點點昔日哲人的體溫。
走進地方,還可以交出自己的耳朵,用聽音樂的方式來認識葉石濤。
若不是從楊德昌電影認識牯嶺街,平常經過印象最深應該是為數不少的古董龍銀店。其實牯嶺街更早、更興盛的商業活動是舊書買賣。隨著時代變遷,如今街上只剩 4 家舊書店,其一「松林書局」已經走過 70 個年頭,見證台灣各個重大歷史節點。
看《神人之家》,心第一次震動,是哥哥開發財車在路口賣鳳梨的畫面。
那裡是嘉義民雄,讀研究所期間,幾乎每天都會經過那個路口。
印象中那裡似乎永遠有一兩輛發財車,賣鳳梨還香腸什麼的。三年來我只停過一次,陪同學買鳳梨。
《台灣惡地誌》環繞的主軸在於「惡地」二字,其中包含地球科學也提及人文生態史。身為在學校教地球科學的老師,拜讀完豐富的內容之後,該如何切入評論成為大哉問。是談惡地的形成故事?每次出野外都品嚐的惡地芭樂?惡地中耐旱、耐熱、耐鹽的植物?棲身在惡地中的野生動物?還是惡地如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適逢台江建庄 200 年,台江十六寮舉辦藝術展「棲身的港灣」,由在地居民共同創作,透過不同文化藝術表現方式呈現台江的人文歷史,以「記憶之寮」為名,在台江 8 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地點展出。跟著浮果的腳步,讓我們一起漫步十六寮,穿梭現代與過去,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台江吧!
如果你想多了解台灣本土文化;又或者,你曾經認為傳統民俗都是繁文縟節,那麼推薦你翻翻以下這 5 本書,也許會有不同想法。
你曾用氣味追溯生命經驗,或記憶一座城市肌理嗎?Openbook閱讀誌與雙月刊《鹽分地帶文學》合作專欄「包包裡的臺南書」,從品嘗滋味為題,勾勒出臺南的輪廓,希望牽引讀者進入府城翻騰喧鬧的市場、花簇芬芳的靜巷,以及不經意拐角氤氳的食物霧氣中……
都來到苗栗了,距離秋茂園約莫半小時車程還有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火炎山遊樂區。
一來到大門口,就有滿滿的十八銅人迎接。當時的我只能用見獵心喜來形容,這園區簡直是 B 中之霸!
先聊聊為什麼會找到這裡。就是逛完秋茂園意猶未盡,用 google map 亂搜尋發現有一處台灣少林寺。台!灣!少!林!寺!怎麼可以錯過啊!
國境解封,暮然回首,身邊朋友都出國玩一輪了,好像只剩我還留守台灣。悲憤之餘,除了好好存錢,也將之前去過的 B 級景點整理分享,提供每個週末都不知道該去哪又不想到熱門景點人擠人的你參考。
老電影的獨特魅力之一,就是保留了過去的真實的台灣社會情景與文化,對照現今的車水馬龍與高樓大廈格外有趣。灣兜編輯部精選 5 部精彩經典作品,從電影場景認識以前的台灣,看看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台灣年輕人都玩什麼?又苦惱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