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請了!(三)學道不受戒,則無緣得上仙:受戒入道的考驗

分享文章
目錄

道士可以分成「出家道士」和「火居道士」,差別在於前者正式出家,後者居於俗世之中。火的意思是凡俗生活,雖然可以娶妻生子,但也是有齋戒要守。

道教認為「學道不受戒,則無緣得上仙」,將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到的路徑。因此想成為教徒,必須「受戒」,意指接受道教的戒律,作為遵守的思想與行為準則。

至於受戒是受哪些戒律,規範到何種程度,從三品戒、五戒甚至千二戒,依照資質的不同,所需要受的戒律也不同。

當然,受戒入道可沒有我們想像中簡單,斷不是上台領個畢業證書跟校長合照就沒事了,有一套流程要走。

齋戒沐浴、禮拜上香是基本的,現場要奉道表達皈依道門的誓願,意即宣示將奉行道教的信仰和教義,並且以此為指導,修練身心靈。

「傳籙」更是細分到祭祀眾神、走法步、誦經念咒、傳經籙、禮拜三師、誦九真妙戒、發牒、回壇謝師等細節。

所謂的「三師」是「靈寶三師」:經師、籍師及度師。三師被當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受戒入道時加入這個環節,相當於是受到神明的認可。

到了「發牒」這個地步,才是真正發給受戒道徒戒牒。換言之前面的很多內容都是考試,考驗你對流程的熟悉還有儀式的掌握,最後回壇謝師。

受戒之後要對授戒傳籙的師傅設齋謝恩,並且牢記師傅傳授的經、籍、度三師的名諱、狀貌等,這是為了以後如果遇到同門可以確認身份。相當於我們在武俠作品中經常聽見角色大喊報上名來,除了報名字也會報師承何處,有關係當然做事更方便,不論走到哪裡都是講得通的道理。

道士、法師也戰南北?正一派 V.S 靈寶派

想了解道法,很難避開地域性問題。好比筆者從文獻資料中讀到:北部道士不接喪科,所以喪事科儀一般交給只接白事的「烏頭法師」負責。

對於南北略有不同的特色,信立法師解釋:「目前來說,中部以南以『靈寶派』居多,渡生也渡死;中部以北是『正一派』居多,早期在分工上較分明,只接聖事不接亡。」這個分野目前仍是十分清楚。

如今,道法二法雙修的人現在越來越多,可同時處理道科如建醮、禮斗等法事及法科如犒軍、祭改的五術工作者不在少數。

至於說到派別,自明清以來,中國道教主要分為兩大派系:「正一道」與「全真教」。

全真教由王重陽創立,至今在中國仍相當盛行,理丞道長就是在此門派修行學道;正一道由「張天師」張道陵成立於東漢時期,以中國江西龍虎山宗壇授籙為中心,強調天、地、人的平衡,以及五行的相互作用。

官方出手,正一道納入各派

然而,正一道可不只有龍虎山正一派一脈,還包括茅山派、閭山派、靈寶派等。

「正一道」究竟是如何發展到今天枝大葉茂的情勢,這就要追溯到元朝時在皇帝授意下分封龍虎山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第三十九代張天師張嗣成為正一教主,兼領三山符篆,並授予萬法宗壇之地位,統一發放職籙。

自此龍虎派、茅山派、閭山派、靈寶派等便納入張天師統一管轄範圍,其中多少也有國家方便管理及瞭解分支脈絡的用意。

道教演變示意圖(製圖:浮果)

就目前現況來看,台灣道教多屬於正一龍虎山天師府脈絡,這要回溯到明鄭政權。明朝信奉道教,在官方的支持下,正一道地位相當崇高。因此隨著鄭成功來臺,正一道(龍虎山天師府)也隨之在臺灣廣為流傳,並分支成各派別,包含前頭所述的「靈寶派」及「正一派」。

地域是一條看得見的疆界,真正的尺度仍在人心。對於道法工作者來說,無論身處何處,能否被當地的祭祀圈接受才是重點。

延伸閱讀:道長,請了!(一)跟林正英不一樣?真人真事臺灣道士、法師養成記
延伸閱讀:道長,請了!(二)相隔一甲子接起的道法之路——臺南存心堂


訪談田調:浮果

責任編輯:陳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