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身的港灣」:踏查台江十六寮地圖

分享文章
目錄

台江十六寮是臺南市安南區的前身,位於台江內海的沿崖,由 16 個入墾的社寮組成,此處是一個潟湖,曾是台灣重要的港口和漁場,保留了許多傳統文化和風俗及豐富生態。

適逢台江建庄 200 年,台江十六寮舉辦藝術展「棲身的港灣」,由在地居民共同創作,透過不同文化藝術表現方式呈現台江的人文歷史,以「記憶之寮」為名,在台江 8 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地點展出。

跟著浮果的腳步,以及手繪的台江印象印花,讓我們一起漫步十六寮,穿梭現代與過去,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台江吧!

台江內海
台江內海(繪畫:浮果)

七月下旬,正好週末在台南有場走讀活動,本來這回想要輕鬆地在台南市區閒逛,不想還是勞碌命,捨不得就此蹉跎光陰。耳聞當週是《棲身的港灣-十六寮民眾共創計畫》的尾聲,於是在朗朗日光下,再度上路。

幫大家科普一下《棲身的港灣-十六寮民眾共創計畫》,是紀錄台江地區兩百年發展的系列活動之一,更是為明年台南四百的暖身。

台江,每回經過都只有一個印象,太陽之毒啊!若是想要紋一身黑色的炭印,只管白天的時候往那裡去,或去四草大道的國家公園,享受綠蔭如織的水道;或去媽祖廟,不論是未見其廟先見千里眼順風耳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還是以羅天大醮出名的北汕尾鹿耳門天后宮。

我有印象的都是台江的西邊,這回《棲身的港灣》走入了東邊。從它最早說起,在 1626 年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當時的台江還是由沙洲圍繞而成的潟湖,現在所見的偌大土地過去都是海的一部分。

那麼,從何時起這個潟湖開始改變的呢?

熟悉台灣地理的人應該知道南部最重要的一條溪流是曾文溪,這條發自嘉義阿里山鄉東水山的大河,一路經過台南各區最後從七股、安南區的交界處出海。它豐富的水源成為人們生活、農業灌溉的依靠,可曾文溪也曾因河道變動大屢發水災而被稱為「青瞑蛇」。

青瞑蛇
青瞑蛇(繪畫:浮果)

「青瞑」是台語,意欲失明、瞎眼的意思,先民因為這條溪經常改變水道帶來水患,猶如一條不識方向的青蛇,遂有這個稱呼。

台江地區位於曾文溪下流,首當其衝是這裡的居民,因此也演變出不少有趣的生活方式。

1823 年,連日的豪雨導致曾文溪山洪暴發,情勢一發不可收拾,帶來了水患也沖下大量泥土。於是這個廣大的潟湖,因為泥沙淤積的緣故,成為一片新的海埔新生地,逐漸發展成現在的模樣,成為台江十六寮的所在地。

《棲身的港灣》展覽主題即是台江十六寮,經村落重新劃分後,如今為安南地區的 51 個里,根據吳茂成執行長 2021 年 4 月 21 日之「新編台江十六寮歌謠」)如下:「安身立命起草寮,台江出名十六寮,中州外塭五塊寮,新舊和合和順寮,布袋嘴蕭全庄,總頭寮施一半,鹿仔瑞港通新寮,黃學源收租本淵寮,什三佃有公學校,陳卿南路擔蔥綁掃帚,總理保甲溪頂寮,什二佃栽神榕,紅米湖伴溪心寮,大道公廟海尾寮。」

時間過去,他們從被水追著跑成了與水共生的住民。潟湖的模樣已經不見了,可是老一輩的人他們訴說的歷史才剛過去兩百年。

「青暝蛇」釀水患  關聖帝君降旨種樹擋水煞

既然十六寮的出現是因青瞑蛇而起的因果,不如從「什二佃神榕公園」的神話瞭解起。

神榕公園
神榕公園(攝影:浮果)
神榕公園展覽
神榕公園展覽(攝影:浮果)

神榕公園的規模十分壯觀,我去的太晚都快天黑了,一整片由榕樹形成的森林景觀,像是走入動畫電影《龍貓》的場景,霎時還以為自己是小梅,正在追那一藍一白的小龍貓。

不論古今,神明是忙碌的,不只要治病、賜兒、幫農民上訴書,甚至連治水都得插上一腳。

百年以前,關聖帝君指示為擋水煞,必須種植榕樹。

後來榕樹自行生長,氣根互通,便成現在這片小森林的模樣,而走入其中就能見到這棵百年榕樹的樹頭以及武聖廟。

武聖廟外的馬爺公
武聖廟外的馬爺公(攝影:浮果)

武聖廟是當地什二佃大廟南天宮的東側駐地,西側則另有一間福德宮。南天宮主祀池府王爺,當年為了對付青瞑蛇,不只是種樹還祭出犁頭符,足可見這隻蛇的難對付。

南天宮
南天宮(攝影:浮果)

竹林懸燈、扛茨走溪流  先民「看溪保命」的生活智慧

說到青瞑蛇的難對付,在附近的溪南寮興安宮同樣有心得,先民為了躲避水患沖走家宅,發展出「扛茨走溪流」的習俗。

所謂的「茨」是用茅草或葦草蓋成的屋頂,當時溪南寮的居民遇到曾文溪暴漲,攜家帶眷將竹籠茨扛起來就移動。

聽著雖然不可思議,卻是古住民的生活智慧。為了讓後人不忘先人開墾之辛苦,2021 年還曾從溪南寮興安宮的廟埕出發,眾人扛著竹籠茨來到村莊外頭的松王公所在處。

扛茨圖
扛茨圖(繪畫:浮果)

正因竹子與木頭是過去最常用的建材,在這次《棲身的港灣》計畫中才會特別將數個展覽地點分成竹、木兩種材料示範,其實也是一種取自於土地回歸土地的想法。

不過,治水的故事還沒完呢,離溪南寮騎機車要七分鐘的「什份塭清安宮」,距離曾文溪更近,發展出一套「看溪保命」的自保哲學。

住民為了掌握水情,沿著水道分處的竹林懸掛煤油燈。有道是「燈亮有餅賣,什份塭是燈亮則沒事」燈滅了則代表提防已被沖毀,負責夜間防守的人員,必須緊急通知居民逃命,因此有了竹林懸燈一說。

竹林懸燈
竹林懸燈(繪畫:浮果)

駐守在什份塭「清安宮」的是謝府元帥和雷府三位千歲,據傳謝府元帥是保護鄭成功渡台的神明,雷府三位千歲不幸死於途中,後得溫王千歲指點修行,功德圓滿後負責一起鎮守在此處,守護當地住民。

清安宮展覽現場
清安宮展覽現場(攝影:浮果)
絲竹之聲
絲竹之聲(攝影:浮果)

碩果僅存的日式「長安」水利站  

不過,曾文溪也不單只是帶來水患,它也帶來泥沙,促成海埔新生地誕生,而且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嘉南平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平原,一眼望過去的水田綠油油,可這得多虧於灌溉設施的打造才能實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治時期的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興建的嘉南大圳。

然而,這趟的目的地可不是曾文水庫,而是現在位於台江地區最後的水利站。當年嘉南大圳在台江區內有三大水利站:學西、和順、長安。

在「學西」及「和順」兩處被拆除之後,「新寮長安」是碩果僅存的日式水利站,可說是見證歷史的最後一道防線。

水利站展覽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曾怡甄攝)
水利站展覽,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曾怡甄攝)。

當時,水利站可說是握有當地用水的生殺大權。過去自來水並不普遍,乾淨的水資源非常珍貴,人人都要搶,必須派人看顧。

如今的新寮長安水利站,結合文化行銷共創,並活化老房子,留下說故事的想像空間。

依水而生,農村生活的「相放伴」精神

同樣見證著用水智慧的還有什三佃「鄭家古茨」。

鄭氏古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曾怡甄攝)。
鄭氏古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曾怡甄攝)。

不要小看前人的智慧,在沒有抽水馬達更沒有自來水管的年代,打水可是關係到全家人的生活,而去水窟擔水的工作都落在辛苦撐起一個家的女性身上。

她們必須前去水窟打水,然後再倒入家中的大水槽。為了用水方便,竟然想到在靠近水槽處的牆角挖一個洞,接水管到裡面的小水槽,這樣就不用屋裡外跑來跑去。那些說懶惰的人,有本事就冬天也跑去外頭取水,我笑你不敢!

來鄭家古茨除了欣賞老屋,更別錯過屋頂上的磁磚。花代表花開富貴,水蜜桃象徵甜蜜,葡萄代表多子多孫。

從神話走入生活,可以發現先民為了適應環境,從竹籠茨、竹林懸燈到打水,除了是依水而生出的大智慧,更需要眾人協力的「相放伴」精神發揮合作。一家收稻全村都來,農忙完再聚門口埕吃飯聊天。

相放伴精神
相放伴精神(繪畫:浮果)

如今大家都住在一格一格分開的公寓或高樓中,這種相放伴或鬥跤手風氣越來越少見了。

斜槓多用途的槺榔葉掃帚  當扁擔還能趨吉避凶

說到先民的生活智慧,除了因應水發展出的隨機應變與彈性,還有善用土地特性打造出適合的庶民經濟。

溪頂寮中安宮在日治時期是安順庄「庄役場」所在地,也是安順派出所、保甲的舊址,在這次《棲身的港灣》計畫中以「歷史之寮」為發想,帶領參與者穿梭中安宮的過去與現在。

我覺得這間廟非常有趣,原本供奉保生大帝,後來神明遷居保安宮後,中安宮就一直空著,直到去大湖碧湖宮迎回將軍爺,廟才重新復甦。新任主神將軍爺是五府千歲的先鋒爺,看神像真的是頗有衝先鋒的感覺!

中安宮展覽現場
中安宮展覽現場(攝影:浮果)
中安宮將軍爺
中安宮將軍爺(攝影:浮果)

溪頂寮距離同為十六寮的「陳卿寮」相距不遠,騎機車只需要十分鐘的路程。

關於陳卿寮的描述就讓我印象深刻。當地居民過去會利用現有的槺榔葉綁成掃帚,並且用它來取代扁擔,用非掃帚的那一端擔紅蔥及蔬菜販賣,可說是開發出第二用途,連掃帚都斜槓。

槺榔掃帚在民俗用途又稱天地掃。

天地掃可以驅邪避凶,嚴格上可以分成「天掃」和「地掃」。天掃當然就用在打掃天公爐、三界公爐,地掃則是用來掃地,將一些穢邪之物掃地出門。

要做天地掃,必須是單數的繩結,大小雖然有不同,但是作用是相同的。也有一些廟宇會在繞境時讓天地掃打頭陣,象徵為神明清路開路。

槺榔掃帚
槺榔掃帚(繪畫:浮果)

如今會綁槺榔掃帚的人越來越少,希望這項技藝不要失傳才好。

有甜有鹹的「人文之寮」

聊回生活,最前面有講到神明還得為農民送訴狀告官,說的就是中洲寮保安宮的保生大帝。

中洲寮保安宮背影
中洲寮保安宮背影(攝影:浮果)

中洲寮保安宮有屬於自己的宋江陣,此地居民過去來自學甲一帶,而說起學甲最有名的就是慈濟宮的保生大帝,自然也就分了香火過來。

據說保生大帝看不慣農民被剝削,因此還化身成一位老人告官,官員一開始還有眼不識泰山,可能是借了虎膽才敢拒絕保生大帝吧。

中洲寮這一帶可說是鹹甜的戀愛滋味。

中洲寮展覽現場(攝影:浮果)
中洲寮展覽現場(攝影:浮果)
中洲寮展覽現場
中洲寮展覽現場(攝影:浮果)

這甜來自於過去的三崁店製糖所(永康糖廠)收購甘蔗,居民自然投其所好,廣泛種植這類經濟作物。鹹是鹹在此地舊有鹽坪的地名,土地富含相當高的鹽分,到了冬天甚至還會透出鹽霜。

想想這裡的居民生活應該是滿富裕,有甜又有鹹。鹽巴和蔗糖自古以來就是官方的壟斷事業,而臺南人也慣以糖來招呼重要的客人,並以糖來引出食物鹹味中的鮮。

有錢,富裕了,自然得以發展出豐富的人文景色,難怪會用人文之寮來形容這一帶。

富裕之後,人們自然重視教育,培養下一代後世人,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安順長老教會在《棲身的港灣》計畫中是個特別的存在,於一眾廟宇裡脫穎而出。

此地於日治時期,因為地處什三佃與總頭寮交界處,因此被日本政府特別選為公學校的辦理地點。據說,當時運送蔗糖的小鐵路會從旁經過,足見甘蔗佔經濟的比重了。

安順長老教會(攝影:浮果)
安順長老教會(攝影:浮果)

不過要說到信仰,前文提到的保生大帝再次粉墨登場,也接著要前往最後一站象徵「信仰之寮」的海尾朝皇宮。

海尾朝皇宮(攝影:浮果)
海尾朝皇宮(攝影:浮果)

這裡的先民來自七股,七股同樣是海埔新生地,依靠水海過日子。

朝皇宮的主神是保生大帝,香火緣自於最初設廟於北汕尾的下大道「良皇宮」。良皇宮如今已遷到西門圓環旁,雙方仍保持平安行腳謁祖的文化,全程 14 公里,可說是相當飲水思源。

朝皇宮內部(攝影:浮果)
朝皇宮內部(攝影:浮果)

進到朝皇宮,眼睛會先被頭上的彩繪燈籠吸引,接著是海尾寮保生大帝的英姿煥發,整間廟給人一種心定安神的感覺,讓我駐足許久。

這兒除了保生大帝靈驗,廟方還有屬於自己的宋江陣,每回保生大帝出巡,陣頭也會跟著遶境。而在舊時,先民還利用朝皇宮的廂房成立學堂,教育當地子民,求的就是海尾寮發展興盛,代代出人才。

雖然如今學堂沒了,但是大廟興學的潮流帶來了音樂絲竹之聲,成了社區大學的發展基地。

朝皇宮宋江陣(攝影:浮果)
朝皇宮宋江陣(攝影:浮果)
信仰之寮展覽(攝影:浮果)
信仰之寮展覽(攝影:浮果)

當然,來到朝皇宮必要體驗廟口美食,那才是走訪的真諦啊!

棲身港灣,故事繼續傳

《棲身的港灣》計畫雖然到 7 月 23 日,但展覽結束了,十六寮依然存在,隨時可以到訪,來到當地,不妨找耆老說說話,聽聽他們的故事。

青瞑蛇安分守己了,不再危害周圍百姓,還成了共生共利的夥伴。兩百年冉冉時光,一年一年過,變的是地貌,不變的永遠是這塊土地的故事只會增不會減,猶如我身上的曬傷,好了以後,又要繼續上路了!

附錄:踏查「棲身的港灣」8 座歷史之寮

信仰之寮:海尾朝皇宮

生活之寮:什三佃鄭家古茨

教育之寮:安順長老教會

神話之寮:什二佃神榕公園

人文之寮:中州寮保安宮

灌溉之寮:新寮長安水利站

歷史之寮:溪頂寮中安宮

治水之寮:什份塭清安宮

延伸閱讀:浮果導遊臺南七寺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