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跨年接力的 12 月,台北永遠不愁沒有熱鬧的慶祝法,街頭總是亮閃閃的繽紛五彩。我不太人擠人,不過每逢聖誕節,習慣與先生去一趟石牌「聖誕巷」,維持了七八年之久,也算是一種節慶儀式。
聖誕巷位於石牌的吉慶里,並不像耶誕城那樣大手筆地點亮整個城區,明擺著要聚攏大夥過一個熱鬧的節。聖誕巷的起源,是吉慶里當地「三愛教會」耶誕前夕將聖誕樹移到戶外,鄰近教友也跟著佈置,積累 20 年的習慣,讓吉慶里也有了小小名氣。
那裡的亮,不為造勢或人氣,洋溢著家家戶戶挖空心思妝點門面的溫馨。從大馬路經過很容易忽略,非得走了進去,穿過一排住宅,銀色瀑布從天而降,驚喜發現別有洞天。記得某年還看見二樓陽台外奔馳一輛金光閃閃的高鐵,大門牆面牽起一束銀河,幾隻發光麋鹿躍起,非常別緻。吉慶里的耶誕,是鄰里間的約定;而年年都來走走的我,無形間也與此處有了一年一會的約定。
還去了趟剝皮寮,趕赴《城西生活節:你好·市貨》特展,訴說各大市場的故事,展出攤商生財工具結合實況影像,呈現北台灣市場的營生面貌,當然也包含「北台灣冰箱」之稱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北農」)。
站在塑膠籃水果箱佈置出來的空間,突然覺得非常懷念。數年前接獲一個專案,必須採訪北農內部員工。我們某天凌晨 3 點出門抵達北農,華中橋下早已燈火通明,一輛又一輛從產地來的卡車魚貫進入,期待滿載的菜蔬水果讓拍賣員口中喊出個好價格,期待承銷人爭相添價,最後餵飽千千萬萬人口。
偌大拍賣場喊價聲此起彼落,承銷人睜著一雙鷹眼,拍賣員語速快到宛如不必思考,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眨眼間手一揮,成交!那是個令人心跳加速全靠神經反射的場合,彷彿什麼都還沒發生,成堆蔬菜瓜果卻已塵埃落定。站上俯瞰全場的指揮台,至今難忘那股洶湧生猛的生命力,親眼見證一群人、一個平台如何吞吐全台灣最大量農產品。
而後,我每周早晨 7 點至北農報到,經過被烈日曬出腥甜氣味的廢棄瓜果,一對一深度訪談內部員工。原以為是純粹的工作記錄,然而年資平均超過 30 年的拍賣員、理貨員,來自嘉義、宜蘭、彰化等地,無疑都是「北漂前輩」,見證了台灣農產品的發展與改良,百姓喜好口味變遷如何影響價格,以及市場制度風氣的沿革與轉變。
每一個人,儼然是一部台灣斷代史。尤其他們多數擔任拍賣員,練就一身好口才,這座市場內的小事皆被敘說得活色生香。當時我還另找到年資近 20 年的承銷人,更完整勾勒舊時代台北市場結構的變化與角力。雖然日夜顛倒的工作,讓這些人失去許多,言談中卻不時閃現對這份職業的榮耀與追想。
後來這個專案因故沒有面世,這群在市場工作的人,仍是我採訪生涯最難忘的一群。如今從特展的實況影像再見北農那個走到腳酸的偌大拍賣場,依舊嘈雜鏗鏘。好像可以明白,為什麼那些老將辦公室坐不住,唯有談起市場種種時生龍活虎。年末突然深深懷念那段早起的採訪時光,市場是沒有聖誕節的吧?可知一年到頭的深夜,總有幾盞不浪漫不歡慶的燈,照亮整座城市的溫飽。
本文刊載於〈城市學〉專欄,出處:《文化快遞》2 月號 no.2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