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面積不大,但除了清代前來開墾的移民、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的遷移來的住民外,島上還有居住已久的原住民,因此除了華人傳統上的節日會慶祝外,各地方特色較鮮明的族群還有不少屬於它們自己獨有,比過年還重要的祭典,值得前往體驗。
台中市|大甲媽祖繞境
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起源於清朝時前來台灣拓墾的湄洲先民,當時的仕紳將湄洲朝天閣媽祖香火請來台灣建祠供俸,並固定每12年回湄州朝天閣進香。但因日治時期兩岸交通受阻,所以改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後來再改為在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直至今日。
媽祖繞境的活動從最早期的4天3夜,發展到如今已長達9天8夜,行程貫穿臺中、彰化、雲林、嘉義等4個縣市共21個鄉鎮市區,來回跋涉超過300公里,途中還會經過近百座廟宇,已在2008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也是台中人每年視為比過年更隆重的慶典。
如果想要參與大甲媽祖遶境的活動,目前主辦單位鎮瀾宮已經不再強調一定要走完全程,反而鼓勵一般民眾只要有心,可以挑自己方便的時間中途加入遶境隊伍,陪媽祖走個一天。不過如果想更道地體驗整個過程,還是建議在第一天前往鎮瀾宮參與「求進香旗」的儀式,讓自己真正擁有信眾的身分。因為繞境的路途上,會有不少店家與當地信眾給予食宿方面的支援,而大家辨識信眾的根據便是進香旗,所以如果香港朋友想要跟著多走幾天,有支進香旗傍身,能獲得的協助會多上許多。
另外如果有看到道路中央有人在排隊,那就代表媽祖的轎駕即將來到,大家準備「鑽轎腳」,為自己求個趨吉避凶的運,如果香港朋友也抱著能早點安身立命的心願,不妨也跟大家一起求個媽祖庇佑。
屏東縣|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屏東縣東港鎮每3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近年已成為關注度不遜於大甲媽祖遶境的重要地方民俗活動,並同樣獲得文建會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這場祭典源自早年從中國華南來台拓墾的先民,因當時許多人水土不服,加上環境潮濕蚊蟲肆虐,醫藥也不發達,導致疫病猖獗死傷慘重。心靈亟需慰藉的人們於是將希望寄託在信仰上,認為若能建造王船,迎請專司掃蕩瘟疫、驅除惡靈的王爺前來「代天巡狩」,便能將作怪的瘟神押解上船離去,保佑性命。
也因此祭典的最後一道儀式「送王」,也就是許多人最熟知的「燒王船」,向來是整個過程的最重點,同時是許多遊客期待目睹的高潮。
但其實許多老一輩的居民最不建議外地人參加的,也是「送王」的儀式。
原因是當時的王船已繞境一周,人們深信船上已載滿了全鎮的邪煞與穢氣,若在那時靠近王船,等於將大病初癒的自己再度送往充滿細菌的疫區,怕是將王船上的不潔之物又沾染回身,一時不慎害自己衰上一陣。
不過在「送王」前,尚有開頭的「請水」以及中間的「繞境」儀式,都可以看見大量的陣頭參與,數量之多讓東港迎王祭典有「陣頭窟」的美譽,不僅可感受到全鎮居民團結的氣氛,也可以看到來自各地各有特色的精采陣頭表演。
花蓮縣|原住民豐年祭
台灣的原住民在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之前便已存在,根據考古的紀錄,大約已有8,000年之久。目前在台灣的原住民族群,根據不同的文化特徵區分共計有16族,而其中部落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阿美族每年所舉辦的豐年祭,便是原住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祭典。
阿美族的豐年祭約固定於七、八月間舉行,是族人心目中一年中最神聖的祭典,目的包括緬懷祖先、增進部落團結、感恩豐收及解除厄運等。但由於是以農耕何時完成收成作為決定祭典的根據,所以不同的部落各自的切確祭典時間也有差別。必須由部落的頭目決定。
在豐年祭中,歌舞是整場活動的重心,也是許多外地人所期待的看點,但由於許多部落的豐年祭為了保持傳統的嚴肅,同時防止儀式禁忌遭到冒犯,並不開放外人參觀(試想,你家過年會想讓陌生人進你家拍照嗎?)。因此花蓮縣近年已舉辦多次公開的「原住民聯合豐年節」,方便外地的旅客能體驗原住民的歌舞氣氛。
現場除了有參考正規傳統的儀式流程,以及原住民舞蹈的公開表演外,還安排了多首原住民歌謠讓原住民可以帶領外地人一同歡跳的「千人共舞」橋段,因此如果想要初窺原住民文化的香港朋友,不妨可以先試著參加每年一度的「原住民聯合豐年節」,感受一下原住民祭典的歡快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