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兩位信立法師、理丞道長的經歷已經很有故事性,沒想到「存心堂」的堂主阿波也不遑多讓。
乍看「存心堂」,一時半刻很難定義它的存在。它有一個同名的 Podcast 頻道,這裡有咖啡和料理,可以租借場地錄製 Podcast,有時也有各界朋友來分享教育、五術、身心靈、文化。彷彿什麼都適合在此發生。
「存心堂」其實是阿波外公經營的擇日命相館,但外公在阿波出生之前就已過世。某次為了處理老家出售事宜,阿波在附近撿到一包東西,裡頭有許多阿公當年手寫的符書、算命工具等等,這才認識「存心堂」。
事隔 60 載,同樣在壬寅年的 2022,阿波重新開張存心堂,作為自媒體名稱;而外公的符書,也預示了他將來的道法之路。
寫符念咒的基督徒——存心堂阿波
如今阿波是位道法工作者,很難想像他也有基督徒的身分!大學時就接觸過東方哲學思想,但阿波對於哲學如何落地始終感到困惑,直到接觸基督教,發現在教義上較為直觀,也能接觸不同民族,因此接受了皈依。
皈依基督教並沒有限縮阿波的眼界,反而打開他看待其他宗教信仰的視野。「人接觸更多事物後,想法會不同,對宗教也開始有不同體悟。」
過去阿波認為民間信仰「很落後,不太瞧得上眼」,卻在放下成見後去認識道家、佛教的典籍,逐漸理解種種信仰的本質。
而最大的轉折,竟源於同婚議題。「我很疑惑為何教會要反同,這與我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累積一定份量對於佛道教的理解,經過審慎思考後,阿波離開了教會,開始跟著信立法師學習。
現在重心放在分享及傳承臺灣傳統宗教,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道」,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於基督教的好感。「基督教是我唯一在意義上有真正皈依的宗教,也很感謝它讓我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筆者的小說《開著福音車徵廟公》,兩位主角信仰不同的宗教,最終取得彼此理解包容的平衡,而阿波則是親身經歷信仰的轉變。不同宗教兼容並蓄,並非不可能。(推薦閱讀:推薦給台灣傳統民俗文化初心者的 5 本好書,看懂牽亡、宮廟遶境、抓生乩和擔馬草水)
如何成為道士、法師?「畢業證書」背後的權力運作關係
入行契機人各有志,但道法界也有證照可考,或者檢定要過嗎?怎麼樣才能被認可為正式的道士或法師?
從文獻資料可以得知古代的道士須領「道牒」(又稱「度牒」),代表受到核可正式入道門。
因為歷來皇帝多數信仰道教,秉持這份政治優勢,因此還有一位教主 ——張天師。張天師有專職總管道教的權力,天師所在的府衙《天師府》成了官綬民營的發照單位,可以核發「職籙」給宗教職業者,肯定他得到仙官仙職。
以現代的方式來理解,「道牒」類似學生證,而「職籙」則像畢業證書。
那麼,現代道士還存在同一套認可制度嗎?
在這之前,恐怕要先思考另一個問題:領道牒、職籙可有必要?道牒及職籙背後用意為何?
理丞道長一語道破:「古代由官方來核發職籙,可視為一種政治控制手段。」一旦皇家能掌握有多少人具備資格並將其造冊紀錄,就更方便管理掌握這些人。
「然而,道是信仰宇宙萬物的真理,求道者首先應該拋開拘束,認清世上萬物自有一套運轉機制,所以 『職籙』與這點是完全違背的。
如果你把道想像成是杯子裡面的水,水原本是流動的,現在被困在容器裡面,人的視野也變成先看見杯子再看見水。所以領道牒、職籙是最必要的嗎?
其實是方便政權統治,那是過去朝代政治集於一權時才能行得通的做法。
現在是民主社會,憲法保障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宗教也有自主權,那麼權力就回到各個派別,產生隨俗跟演變。」
理丞道長一席話,點出「籙」由誰授予核發背後的權力運作。
有了職籙,打入地方祭祀圈才是真考驗
雖然現代道法已並非由官方掌握,但相關文化仍保留了下來,像信立本身也領有度牒。不過他透露對法師而言,想獨當一面,最關鍵的是取得地方和祭祀圈的認可。
信立以自己為例,由於非祖上家傳也沒有固定合作班底,因此入行前 6 年都是靠人介紹案子,花很多時間建立口碑,慢慢才有穩定客源。
「法師跟道士都有地域性,會因應地方民俗不同,衍伸出不同唱腔、作法或身形腳步的差異。其實要打進地區並不容易,尤其初來乍到,更需要跟地方套好關係。」
從信立的經驗看來,職籙是一個身份象徵,代表完成了入行手續,相當於學生取得一張畢業證書。但取得歸取得,正式入行以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除此之外,從老師手中接過「信物」,也算是一種入門的認證。你可能會在一些電影中看到道長提著竹籠款式的手提箱,那就是簡稱為「籠」的信物,包含一整套器材與衣服等等。
隨著時代演變,要以什麼東西當信物,已經不太受到限制。像阿波跟著信立法師學習,對道法、五術有了相當的瞭解後,從信立手上得到一份小禮物——帝鐘(俗稱法鈴),當作是對徒弟的一種鼓勵:雖未受戒入道,可身早已經是道法中人。
延伸閱讀:道長,請了!(一)跟林正英不一樣?真人真事臺灣道士、法師養成記
訪談田調:浮果
責任編輯:陳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