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中的留與不留:菊元百貨、公園號酸梅湯

分享文章
目錄

公司搬到城中博愛特區已半年餘,每日上下班路途、午間到處兜轉覓食仍是興味盎然。一座城市的歷史,經過時間沖刷,仍積聚在建築或巷弄間,見了什麼店攤洋樓便拜 Google 大神查查,一點一滴多認識此處一分。


維持交通秩序的紅綠燈,讓人在匆忙生活有了理直氣壯停下腳步的理由。時常駐足在博愛路與衡陽路口的國泰金融大樓等著過馬路,很後來才知道,原來它的前身是台灣第一間現代化百貨公司「菊元百貨」。

身處摩天大樓林立的現代,菊元百貨並不起眼,然而在它落成的 1932 年,還因為高度僅次於總督府,而有「七重天」的霸氣美譽。菊元百貨開幕後兩天,「林百貨」也在台南正式亮相,成為台灣日治時期南北兩大百貨。


記得當初林百貨重啟時很是風光,我去過好幾趟,不全然是觀光行程,反正離外婆家不遠,閒暇時便去晃晃。看那美麗的建築外觀、腳踏磨石子地板,經過懸掛牆上的一張張古照片,穿梭充滿生命力的在地文創品牌之間,心底暗暗驕傲,台南果然是十分有底蘊的古都啊。


沒想到,早林百貨誕生兩天的菊元百貨,居然就隱身在每日經過的街口。從外觀看去,只是一棟普通的玻璃帷幕大樓。有許多網路新聞記載,對於是否保留菊元百貨,或都更重建爭論不休,還有建築師指出,菊元百貨內部設計、電梯、廁所等已不復存在。愈看愈可惜,恐怕是沒有機會進去一探究竟,只能日日經過,揣想她隔著玻璃帷幕俯瞰這座城的繁榮與喧囂,卻無緣再現絕代風華。


附近充滿這類留或不留的矛盾。例如某日與同事閒晃,他突然指著對街說:「商務印書館樓下賣早餐?」原來,是在此佇立超過一甲子的臺灣商務印書館搬離後,舊址仍保留了既有建築及「雲五大樓」,當初搬家前的清倉特賣,還有印象。如今一樓開起連鎖早餐店,顧客熙來攘往,也不曉得有幾人對這份保留懷有幾分情感?不過,倘若它的保留,還能讓一個人兩個人經過時,想起關於臺灣商務印書館的記憶,那就是最有價值之處。

時間無情,幸虧人的味蕾最有情。距離公司不到 100 公尺的「公園號酸梅湯」營業超過一甲子,依然生意興隆。知名作者魚夫所著《臺北城·城內篇》從老照片等歷史資料推敲日治時期應為一間洋服店,戰後則轉為「一分利麵包店」。一分利麵包店的資料幾乎找不到,幸而仿巴洛克建築依舊保留下來,成為現今的公園號。


炎熱六月天最適宜暢飲一杯冰鎮酸梅湯,不加冰的生意堅持,喝到最後一口仍芬芳酸甜,給一背的熱汗搧搧涼。有時嘴饞,便來買枚甜燒餅。烘烤得胖胖澎澎的燒餅緊挨著疊在玻璃櫃裡,每回總猶豫,該買白糖、紅豆,還是芋頭好?


之前旅行東歐,曾在一座吊滿水晶燈富麗堂皇宛如宮殿的建築裡,聽交響樂團現場演出,體驗奢華,消費卻相當平價。吃一客有雞蛋有麵包配咖啡的簡單早餐,就被古典的金碧輝煌擁抱,難怪這間餐廳總是人聲鼎沸。


回過頭來看,在巴洛克老建築裡喝酸梅湯吃甜燒餅,豈不是專屬臺北城的奢侈與美感。生活不易,不適合過度感傷,若總是想起不留的種種,不免有欲振乏力的無奈。用幾個銅板,為睏倦午後帶來一些灌溉,也是用自己的口舌紀錄此處的瑰麗了。

本文刊載於〈城市學〉專欄,出處:《文化快遞》11 月號 no.25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