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非高級劏房!香港新形態住屋模式勾起人際連結

分享文章
目錄

新一代要置業似乎難過登天,但其實除上車、租屋外,社會還有共居﹙co-living﹚這種居住模式。共居資訊平台 Coliving.hk 創辦人 Michelle Chau﹙周翃宇﹚表示外間有人會誤解,但這與住劏房最大不同的,是它有着一種社會性的聯繫…

新一代要「上車」似乎難過登天,200 幾呎的納米樓都要賣 800 萬,打工仔即使努力 OT 工作、做兼職、加人工和儲錢,付出的努力和時間都追不到樓市的升幅。別說買樓,就連租屋都吃力時,難道人生就註定失敗?當然不,香港近年有不少住屋模式,除了租屋和劏房外,還有共居﹙co-living﹚這種模式。(延伸閱讀:香港 21 萬「樓奴」僅住 3 坪空間!港女:擁有自己房間是夢想

Coliving.hk 是由今年 5 月開始營運的共居資訊平台,現時與 9 個主要共居空間合作,向用戶提供香港各主要共居空間的資訊,並會處理申請入住各個共居空間事宜。Michelle 表示:「很多人誤解共居空間是漂亮一點的劏房,其實視乎每個人的需要而定,而共居空間都有很多類型和價位的選擇。而共居空間與劏房最大不同的是,它有一個 community﹙社會性‎﹚的聯繫,大家有交流並可以分享自己的人際網絡。所以這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並不只是沒有錢時的住屋選擇。」

Michelle指相中很多食物照都是她居住期間拍的,「大家會分工合作煮飯,感覺好好。」﹙鄧倩螢攝﹚

曾親身體驗共居

Michelle 於 2016 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在學時已有經營密室逃脫及自拍館的創業經驗,她說:「畢業後,我曾在外國留學公司擔任設計工作,但覺得發揮空間有限,很難得到滿足感,做了一年後便祼辭。」為了找適合自己的工作,Michelle 決定給自己一個空檔想想自己日後的路向,「我覺得還是創業適合自己,在決定創業範疇時,我突然想到在大學創業活動時已認識共居空間書匯的負責人,因而知道共居概念在香港還未普及,所以覺得這方面應該有發展空間。」(延伸閱讀:富比士雜誌評為「世界上最美的 5 個共同空間」,有一個就在香港!

創業不能貿貿然就實行,因此 Michelle 決定先親身體驗共居的模式。她自言喜歡與人交流,在共居空間可以認識到很多不同背景和年齡的人士,如醫生、老師及工程師,那裏亦有外籍人士入住,非常新鮮,「書匯有單人房和床位的選擇,月租約為 $3,500至 $5,000,每次起碼租 3 個月,我當時租床位住了5個月。大家會分工合作煮飯、加餸和洗碗,氣氛很好,在common area﹙共用空間﹚常常都有人與你談天。」

Michelle 分享共居體驗(按圖了解):

創業不能貿貿然就實行,故Michelle決定先親身體驗共居的模式,「書匯有單人房和床位的選擇,月租約為$3,500至$5,000,每次起碼租3個月,我當時租床位住了5個月。」﹙鄧倩螢攝﹚

Michelle 本身與家人同住,但隨着出來工作後,生活作息上有了改善,與家人總有些生活細節合不來,「例如我平時工作得很夜,但他們都很早睡,當我回家時會打擾到他們。」Michelle 指住大學宿舍時,除了可以按自己的時間表工作,還可訓練獨立和自律的能力,故她非常懷念,而共居就讓她重拾這種生活模式,「我平時周未都會回家,與家人關係反而好了,因為減少了生活上的磨擦。」

Michelle本身與家人同住,但隨着出來工作後,生活作息上有了改善,與家人總有些生活細節合不來。﹙鄧倩螢攝﹚

不是高級劏房

書匯共有 166 個宿位,但有超過 1000 人申請,Michelle 見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於是便萌生以建立租住共居空間平台的方式來創業兼推廣共居,她指:「雖然共居近年已普遍見於歐美、日本、台灣和韓國等地方,但對香港來說還是比較新的住屋模式,所以大家對於共居空間的資訊接收得不多。其實除書滙,香港還有很多共居空間,如立方、Linko、Weave 及 The Nate等。」(延伸閱讀:港女 3 坪大蝸居養 5 隻貓:換房租金高不如多買貓糧

Michelle 指不同的共居空間各具特式,月租價位亦有所不同﹙按圖了解﹚:

書匯由唐樓改建,租金比較親民,由$3,700月租床位到$5,000單人房;﹙鄧倩螢攝﹚

Michelle 介紹完,記者不禁為萬七至萬八的租金而驚訝,這個價錢應該可以租一個單人單位吧!她說:「沒錯,所以不一定是租不起屋或買不起樓的人才會選擇共居,有些人喜歡與人交流,就會選擇共居。」

Michelle表示,還會替某些合作單位做物業託管,負責維修及清潔各共居空間,然而,她指現時還未達到收支平衡,「幸得投資者投資,我們的創業資金約有過百萬,就如一些新形的初創一樣,需要一段時間佢回本。」﹙鄧倩螢攝﹚

她亦多次強調共居空間並不是高級劏房,「劏房是一個單位劃分每人小小的空間,不會有共用空間,如廳及廚房,人與人比較少或甚至沒交流,便形成不了一個人際圈,network﹙人際網絡﹚和 community﹙社會性﹚是共居空間與劏房最大的不同。」另外,共居空間大多的租金都已包水、電、煤及服務費,保安設施亦做得很好,住客的年齡層約為 18 至 38 歲。為了促進住客們的交流,很多共居空間都會定期舉辦活動訪住客參與。

增曝光率 與其他單位合作

現時 Coliving.hk 與 5 至 6 個共居空間合作,有意申請者可以先瀏覽網立了解共居的概念,並查看共居空間的相片及申請資格,然後按自己的需求作出申請。申請後需要進行面試,看看性格及背景適合與否。Michelle 表示,平台還會替某些合作單位做物業託管,負責維修及清潔各共居空間,然而,她指現時還未達到收支平衡,「幸得投資者投資,我們的創業資金約有過百萬,就如一些新形的初創一樣,需要一段時間佢才能回本。」

更多共居環境照片(按圖了解):

Michelle 表示:「今天訪問的這個共用廚房及客廳則是我們 Coliving.hk 租的,書匯的住客及Coliving.hk 的會員都歡迎使用。」﹙鄧倩螢攝﹚
Michelle表示:「今天訪問的這個共用廚房及客廳則是我們Coliving.hk租的,書匯的住客及Coliving.hk的會員都歡迎使用。」﹙鄧倩螢攝﹚
所有日用品及零食都有準備,非常方便。﹙鄧倩螢攝﹚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共居概念及空間,Michelle 亦做了很多方面的宣傳,除依靠社交平台及網站外,她亦會到不同學校舉辦講座,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共居生活模式。此外,她與一些自修室如 My Base 合作,讓在共居空間的住客可享一定優惠作為賣點之一,「今天我們進行訪問的這個共用廚房及客廳,是我們 Coliving.hk 租的,書匯的住客及 Coliving.hk 的會員都歡迎使用。」

Michelle創辦的Coliving.hk團隊會定時開會檢查並籌辦活動。﹙鄧倩螢攝﹚

最後,Michelle 表示,希望日後在推廣上可以做得更好,並找尋更多共居空間合作,「希望會有更多良心業主會提住適合共居的單位。」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