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末午後,去後車站吃蓋飯

分享文章
目錄

光陰悄然往前爬溜輪替,年底選舉鼓譟淹沒時間感,直到看見青山祭新聞才恍然:啊,又過一年。那時臺北街頭宛如大型生存遊戲現場,街邊選舉旗幟無不疾呼「搶救!」「告急!」羽絨外套、毛帽、圍巾全副武裝的婦女穿梭車陣,隨機遞上一張借貸小卡。有人走避有人隨手塞進褲袋。黃燈倒數,機車流星般溜竄消失。距離打卡所剩無幾的分鐘,才真正告急。

戶外口罩禁令解除,可謂一份新年大禮。但說要澈底卸下口罩在外走跳,又有一種宛如赤身裸體的赧然。疫情改變了不少事,有些翻天覆地,有些則像一片片拼圖被悄然更換,重拼成不同的景緻。公司方圓500公尺內,先是全國知名連鎖自助餐無預警熄燈(前一天還人聲鼎沸)兩間咖啡店、兩間手搖店接連消失,換成文化空間進駐或者打掉不知重練成什麼;一片蛋餅15元的豆漿店搬到更大的三角窗店面,幸虧香噴噴的油耗味沒有變。

週末陪先生到後車站商圈找東西,數年沒來,意外的是人潮不少。聖誕前夕,店家紛紛掛出麋鹿耶誕帽白鬍子等應景小物,還有商家噴出陣陣白雪。此處與信義區或新北耶誕城截然不同,他處時興滿天滿地閃閃發亮的燈;這兒是滿坑滿谷紅白相間,讓人用最實惠高CP值的方式佈置店面或參加派對,以示沒有從慶耶誕氛圍落隊。

很久很久以前,曾有網紅(昔稱無名正妹)網誌分享台北後車站商圈多麼好買,琳瑯滿目最新潮流的首飾配件,價格卻相當廉宜。猶記當年有朋友如若北上,必定來此挖寶,眼睛眨都不眨掃走一堆飾品每天換用永保新鮮感。

從事過服裝買賣的先生說,以往這裡多數人都拉著行李箱來批貨,生意好的,一次吃下五萬十萬的貨是家常便飯。現在不需來這批貨了,路上不見人拉行李箱。無名小站走入歷史,淘寶者轉移陣地,當初櫛比鄰次掛滿銀飾耳環項鍊的店攤也默默縮減。

若不追求逛氣氛買精品,後車站商圈意外有趣。人群分佈相當不均,多數地方極為空曠,屋宅恍惚間似有舊香港殘影:都市相當少見的瓦斯行(門口還停著載送瓦斯桶的野狼);以及很老很老的手工材料行,櫥窗玻璃泛一層黃霧,分辨不出究竟毛線和店主誰比較老。

而最多人聚集之處,當數三多屋爸爸嘴及隔壁的脆皮甜甜圈。十多年前便聽說過爸爸嘴盛名,沒想到度過疫情,兩戶仍穩當扛起後車站美食招牌,排隊人潮蔓延至一旁的老旅館,害我一時疑惑進旅社竟要大排長龍。諸多慣習都變了,最難得變的,是滿足口腹的搔癢的心。我們不喜等待的心動搖了,第一次走進去點了生魚片蓋飯。一元復始,萬象未必更新。一間店能讓人排隊排了十幾年,在一切迅速物換星移的當代,反倒教人珍惜。

〈城市學〉專欄,出處:《文化快遞》1月號 no.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