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木柵的招牌們

分享文章
目錄

搬離之後,才開始學會想念此處。很難判斷文山區是否適合步行。上下坡多,對腿腳不利索的長者難免吃力,然而我就是用步行的方式慢慢認識木柵和景美的。


剛搬到此處時,捷運站苦等不到公車,乾脆走路回家。約 1.5 公里路程,建立了對木柵的第一印象。社區依傍著山丘,也許是擔心淹水,一樓全填高了,沒有屋簷下可走,僅一條窄窄的人行道。那樣場景,很不像在台灣,反而像某些香港電影裡會出現的老舊樓廈。


木柵住了三年,常仰賴雙腿去採買、覓食,或者沒有意義的閒晃。我特別喜歡看招牌,街市更迭在商店招牌不言而喻。初逢乍到,萬芳醫院站附近是熱鬧商圈,卻有一大刺刺寫著「奶罩束腹」看板夾在電信業者和咖啡廳之間,很有種搖扇笑看季節遞嬗的大家風範。

萬芳醫院捷運站旁的招牌


經過海巡署之前,習慣轉頭貼著公車窗看那一戶充當店面的民宅,門窗夾縫僅看得見一台裁縫車。外牆貼著小小的、類似雲朵形狀的木製招牌,看起來亦頗有年紀,細細線條很娟秀地寫「格雷斯女裝」。想像會有優雅的女士來此,量身定做一件貼膚精緻的洋裝。必然要等待,那是快時尚、24 小時到貨熬不出的盼頭。


木柵還有另一個難忘的招牌。直立式懸在一棟公寓上,寫著「上帝的武裝」。字跡褪色,更添幾分千秋萬世的霸氣。百思不得其解。地頭蛇先生解釋約三十年前,Gore-Tex布料產品尚未普遍,有人腦筋動得快從國外帶貨。一處倉庫似的地方,舶來品一落落塑膠袋裝著,得靠熟客帶路才有幸光臨。


後來大概為了沒開發票情事被抄了,招牌卻沒有撤下,繼續俯瞰街頭。我私自認為,「上帝的武裝」源自於Gore-Tex防水防風透氣的機能特性。只是如今子民永遠有更強悍多元更廉宜的布料挑選,再無一物可依傍上帝的名。

聞山咖啡館

文山區的老,就是這麼自自然然的隱身街坊,並不敲鑼打鼓掛起紅布條宣示自己的出生年月。比如景美夜市旁年紀比我還大的聞山咖啡館,一邊是香噴熱騰的麵店,另一邊的舊宅,衣褲在二樓陽台晾成一排迎風旗幟。也沒有誰幫襯誰,就是碰巧做了鄰居,一塊在鬧熱街邊度過寒寒暑暑。


夏天熱得心焦火燎,急欲吃一碗顆粒分明清澈乾淨的刨冰,第一次到逢玉冰菓室,很是投緣。端莊古味的價目表,兩旁垂下昏黃燈泡,最驚喜是櫃檯上塑膠罐裡圓滾椪餅疊疊加加,蘸花生湯吃。

不復見的逢玉冰菓室


每逢生理期,便要來一份熱燙暖甜的紅豆湯。那甜度對於斤斤計較糖量的現代人來說,著實超支,但也意味著幸福破表。直到媒體報導它停業新聞,原來是 60 年老店。原址被嶄新明亮的超商取代,黃燈泡不見了,一逕白燈管。


幸虧過往的生活痕跡仍未被趕盡殺絕。巷弄間仍有一間間昏暗且販售散裝蛋及菜蔬的柑仔店,仍有很容易買到泛黃紙張的文具行。

午後靜謐的柑仔店


疫情未緩,街邊戴著口罩的小販極力向稀疏來客兜售水果,熱炒店午後便燃起旺火,鍋爐鏗鏘迴盪在空無一人的街市。眾產業疾呼數位轉型,但有些人情或買賣,終究適宜最原始的方式。


我實在不樂意「被時代淘汰」這類的用詞,不是每個人都必要追趕一波波未知的浪尖。與其說淘汰,我寧願相信有些人就選擇停留在某個時代,並且成為後人追憶那段歲月的座標或微塵。

本文刊載於〈城市學〉專欄,出處:《文化快遞》8 月號 no.25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