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攤開的擦手巾、飲料袋、雨衣、讀書香……乍看還以為是哪家設計公司的文創小物,很難想像這些質感極佳的用品,其實來自一個公家單位——臺北市立圖書館。
事實上,北市圖文宣品也有過「一看就知道是公家單位發」的那種充滿刻板印象的時期,但如今北市圖正展開一場美學革命,重新定義圖書館的樣貌,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張名片。而發動這場變革的幕後推手,正是推廣課課長何健豪和技佐陳柔安。
把Logo縮小,讓設計說話
近年兩人聯手推出不少堪比選物店的文宣品,聊到最得意代表作時,陳柔安拿起防水購物袋說:「看得出來上面的英文字嗎?是北市圖縮寫『TPML』。」圖樣乍看只是簡單的藍色圖塊,但比例經過精心拿捏——TPML被放到最大,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北市圖Logo則被縮小。「印個大Logo就太制式了。」

過去北市圖文宣品常見童趣插畫,何健豪一語點破:大家以為主要讀者是親子,設計上自然迎合小孩喜好,「使用者是大人啊!應該要想:大人喜歡什麼?」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於是他們找出最直接的原則:必須是設計者自己也會想用的風格。
北市圖最受歡迎的周邊都是實用的生活用品,木漿海綿、洗碗精都炙手可熱,「好看又好用」成為設計文宣品的最高原則。何健豪曾為了永續書展主題,畫了一隻北極熊,後來被用來做成擦手巾,可愛到捨不得用!
就連最常見的飲料杯袋(如下圖)也不能馬虎。「正面裝兩杯、反面裝一杯」的多用途設計,完美符合手搖大國的日常需求。有次何健豪還在路上撞見讀者提著這杯袋,邊跟朋友推薦「很好用」,更凸顯這份設計完全站在使用者角度出發。

桌上年曆、雨衣、杯袋……秒殺文創小物與它們的產地
品牌,並不是一次性的設計,而是一套能夠延續的語言。北市圖「世界書香日」、「好書大家讀」等年度活動,都會邀請專業繪師繪製插圖。這些圖案經過授權、保存,逐年累積成一座「素材庫」。接著由陳柔安重新編排、設計,讓文宣品保有新鮮感,同時延續一致的品牌符號。去年的「世界書香日」,結合多場地方廟宇走讀活動,設計師便從廟裡石獅子獲得靈感,畫出一隻手捧書本的風獅爺。考量將近雨季,北市圖更製作了御守、杯墊、雨衣、毛巾,一系列周邊都有風獅爺身影,形成完整的視覺體系。

文宣品製作讓兩人解鎖不少隱藏技能。陳柔安原本的專業是雕塑,一開始以為就是做做平面美編,沒想到還得自學產品設計,如今刀模規格信手拈來,成了北市圖的首席設計師。
何健豪則像創意總監兼超級業務,每天發想各種點子還得負責串聯資源。今年他邀請書法藝術家何景窗與插畫家奇亞子合作,推出桌上型年曆《悅讀曆》,一上架就秒殺。北市圖預算並不寬裕,但兩位藝術家仍義氣相挺,讓他直呼「超感恩」。

為什麼要為了「美」耗費這麼多力氣?「好看的東西會留很久,醜的也是。」何健豪說,文宣品就是為了鼓勵大眾親近圖書館。如果好看,每次使用,都是一次愉快的體驗。當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不只停留在「能用」,自然會培養出更多元的品味。推動這場美學革命,兩人都強調最幸運的,是背後有主管全力支持,讓團隊敢於嘗試更多可能性,一步步推進北市圖走向品牌化。
「只送不賣」是序曲?北市圖品牌想像的下一步
近年來,不少縣市圖書館陸續翻新識別系統。隨著新總館的規劃,北市圖也邀請設計團隊重新打造CIS,讓圖書館不再只是「借書的地方」,而是能代表城市文化的品牌。北市圖也在去年推出了新的Logo,仔細觀察新Logo,你可以發現它像是藏著一本展開的書,也像一顆指引方向的北極星。
這個新Logo以「北」字為核心,融合「書頁」和「北極星」意象,也象徵「道路」的指引。新Logo意味著北市圖邁向新階段,革命尚未達標,館員們還有更大的夢——等到新總館落成,他們希望設計能量和市場反應足夠成熟,成立專屬的文創商品部。
想像一下,有一天北市圖的購物袋、年曆、木漿海綿,都能正式上架販售,不只是創造營收,也能持續累積品牌資產,讓圖書館透過產品推廣自身文化價值,逐漸成為和故宮、美術館同樣重要的城市文化座標。
圖書館的價值,早已不只在書架之間。當館員把設計視為一種文化投資,他們就成了城市品牌的打造者。如果遇見北市圖的文宣品,請務必好好珍惜。現在還是「只送不賣」的限定時期,也許哪天文創商品部真的誕生,它們將成為你爭相收入囊中的城市文化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