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滑著手機,IG 上朋友一張張照片輪播:有人買房開箱新裝潢、有人在歐洲每天狂發限動……欸為什麼別人都過這麼爽?尤其如果他是你的同學或朋友,更不知道該羨慕還是恭喜,或者更精準來說,是嫉妒。

「嫉妒」根本是超無用的情緒。為什麼經過千百年演化,我們還是會嫉妒?心眼很小的無用福利社,邀請溝通心理講師陳蘋來從不同角度認識「嫉妒」,原來這個長期被污名化的情緒,它有話要說,還藏著你的成長動力?
嫉妒很痛?那是渴望在發出訊號
如果你感覺羨慕,可以很輕易地說:「好羨慕他喔~」
但如果你感到嫉妒,可能就比較難說出口:「超嫉妒他的。」
和「嫉妒」相比,「羨慕」聽起來可愛得多。你可能會羨慕一位與你毫無交集、含著鑽石湯匙的富二代;但當你看到大學同學買了房,那股酸意更接近「嫉妒」。換句話說,嫉妒往往發生在那些和我們起點相似、距離更近的人身上。因為我們覺得「我本來也有可能做到」。
「嫉妒之所以難受,是因為我們感覺『別人很好,而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別人樣樣都好,可是一旦轉回看自己,眼光卻變得非常嚴厲。尤其當我們的起點明明一樣,但他已經走到那個位置,我們就會開始反問自己:為什麼我還在這裡?」
然而,嫉妒其實不是原罪,而是一種指標。它像一個高亮的訊號,提醒我們:「在這裡,你的渴望被觸動了。」
陳蘋形容嫉妒「就像一把刀子」,插下去很痛,但是為了更深入的剖析:嚮往的事物如何與連結自己的渴望,成為積極的行動力?
簡單來說,能感受到嫉妒,代表你其實對某件事有能力、有渴望。嫉妒的存在提醒:或許我們離想要的生活,沒那麼遙遠。(畢竟完全搆不上邊的,你就只能羨慕啦~)

數位時代的痛苦陷阱:社群媒體如何放大我們的比較心
每次打開 Instagram 或 Facebook ,我們看到所有人最亮眼的時刻:升遷、旅行、戀愛、買房,彷彿全世界都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讓我們陷入錯覺,別人總是過得比自己好。
陳蘋點出,社群媒體的特性會讓我們更容易被嫉妒情緒觸發,當我們已經感到疲憊、壓力過大時,大腦會更敏感地捕捉到「我沒有的東西」。
也許你沒注意到,演算法操縱了流量,也正默默操縱我們的情緒。當你沒有意識到「選擇」的重要性時,你的注意力其實是被平台設計的推播牽著走。我們以為自己在自由瀏覽,實際上只是被一套程式決定了「你該看什麼」。
想像一下,演算法發現你對健身影片特別有興趣,開始推送各種健身網紅的帳號。看著看著,你彷彿活在一個「全世界的人都有超 fit 身材和渾圓翹臀」的平行宇宙,焦慮值直接飆升。想想還是多刷貓貓狗狗賣萌最法喜充滿。
如何停止嫉妒?先承認它吧
跟所有的「負面情緒」一樣,嫉妒也不需要被消滅,而是需要被理解的訊號。嫉妒如何成為自我覺察的開端?
「不要抗拒或者責怪自己產生嫉妒,應該直接告訴自己『對,我現在就是在嫉妒』」
你知道嗎?能嫉妒是好事。這意味著你擁有跟對方相近的能力,例如你有 80 分的能力,所以會嫉妒 90 分的人。也就是說,你其實具備了相對完整的自我認同結構,而不只是空泛的羨慕別人、或者想毀掉別人的成就。
當你嫉妒某人,其實意味著「你嚮往什麼」。你不是嫉妒朋友買房,而是嚮往更有餘裕的經濟能力。當你看見自己的嚮往,嫉妒就有機會推動你持續前進,朝向你嫉妒的那個人的生活邁進。
前進之餘,還可以嘗試做一件事:數位排毒!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人產生嫉妒心時,先取消追蹤他 30 天吧,有需要再加回來就好。對,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直接。畢竟都知道嫉妒的根源了,還一直去看他幹嘛?

嫉妒,是你內在渴望的導航系統
嫉妒不是黑暗面,而是情緒界的導航系統。它刺痛你,正因為它準確指向你在意的方向。
我們常說要「追隨熱情」,但說真的,熱情有時太輕盈、太不具體,反而是嫉妒這種情緒——沉重、粗糙、令人不舒服——才能毫不客氣地揭露出,你心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嫉妒是個具有多面性的情緒,能聊的太多了!無用福利社和陳蘋還延伸討論到社群媒體的經營等面向,要寫出來篇幅會爆炸,請大家直接點進去聽吧,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還想聽聽哪些情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