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捷運忠孝新生站為中心輻射出去的地區,是許多人每天非來不可,也是週末走走的首選。平日,上班族在此轉乘捷運、進出辦公大樓、趕著買午餐;假日,華山藝文園區擠滿了親子與毛孩。這個同時承載求生與休閒的生活場景,藏著怎麼好好過日子的智慧。
「家政」是臺北市立圖書館城中分館的館藏特色,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將生活過得更好的小技巧和日常實踐。讓我們從城中分館出發,沿著市場、文學基地與商場一路散步,觀察那些安靜卻必要的角落,如何陪伴我們吃穿用度,怎麼安頓自己——日日實踐卻常忽略的「城市家政學」。
午休只能買便當+手搖?也有人衝圖書館借還書!
中午濟南路上的小吃攤和手搖店擠滿覓食的上班族,城中分館廖美宏主任透露,這些人是圖書館的主力閱讀群,有次在路上聽到兩位銀行員對話,聊著接下來借哪本,「我覺得好感動喔!他們還要特地過馬路來還書耶!」能讓上班族甘願犧牲午休的書,大多和自我成長、投資理財、身心保健有關。城中分館不只是都市拼搏者的知識補給站,也是一處安靜的心靈綠洲。

也因為「家政」涵蓋的範疇很廣,讓圖書館員發揮更多意想不到的功能,主動走進街區打游擊,和附近愛書的咖啡廳、居酒屋合作,彼此「換粉」,跑咖小酌也不忘閱讀。除了書架與活動,城中分館最讓人眼睛一亮的,是親子閱讀空間裡藏著的種種巧思。
閱讀城堡+互動機器人,親子都著迷的空間魔法
城中分館是資歷較久的分館,硬體設備原本不算新穎,2022年整修時,廖美宏主任把握機會,讓空間徹底煥然一新。「夠明亮」是第一原則,再融入「城堡」元素設計出圓弧形的洞穴閱讀角落,小朋友一頭鑽進去就會開啟專注模式閱讀。「他們以為躲進去很隱密,但其實一舉一動我們都看得到。」
親子區域以人體工學出發,想坐、躺、趴、靠都可以,舒適到常有家長昏睡過去。不用擔心被叫醒,充完電再繼續育兒,這裡本來就是為了生活中的這些時刻而存在。城中分館所在的這棟建築,一樓是幸安市場,二樓是中正幼兒園,久了也就變成幼兒園的「延伸教室」。廖美宏主任常常主動邀請師生上樓參加活動。有次北市圖的智能夥伴「凱比機器人」登場,孩子們超買單,現場嗨到像在辦派對,圖書館就是孩子的VIP包場空間。
生活有時就像雜物堆,情緒也需要靜音鍵
附近知名美食多,但別急著衝去排隊,花點時間逛逛一樓的幸安市場。前身是1938年設立的「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歷史悠久但可能即將消失在量販店洪流。午後的市場很安靜,花藝店、縫紉室、舶來品店稱不上時尚卻讓人想起小時候被阿嬤牽去逛街的臺灣感性。擁擠又亂中有序,完全無視斷捨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都不敵的收納哲學,是一種歲月累積出來的真實痕跡。

生活不會只有柴米油鹽,離開市場,穿過車流量大的金山南路,轉進青田街與齊東街交界,很快就會走進另一種安靜。臺灣文學基地原是日治時期的高級官舍群,長年荒廢後,由文化部整修再利用,保留了九棟昭和時期木造建築,並結合文學展覽與講座空間,對外開放,吸引不少人專程來看展、散步、讀書。
沿著木造老屋慢慢繞一圈,文學展覽靜靜開展,就像日常裡的一顆靜音鍵,幫思緒找到一種安放的方式。

藏在科技商場六樓的精神備援系統
一提到光華商場,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密密麻麻的3C零件。但如果搭電梯直上六樓,你會發現居然有座廟隱身在這棟科技密度極高的商場。「聖安宮」主祀三山國王,至今已有35年歷史。早年設在舊光華橋下商場後門,2006年光華橋拆除,光華商場搬遷;聖安宮暫請遷至東勢厝賜安宮,後來隨著新建物於2008年落成,再遷回至現址六樓。
據說舊光華商場一帶過去因緊鄰鐵路,交通意外多,生意也冷清,有在家居士特地請來三山國王,才讓商圈漸漸穩定下來。現在聖安宮的供桌上,除了餅乾水果,偶爾還會出現公仔和硬碟,理工風十足。在講求效能的光華商場裡,三山國王坐鎮六樓,就像一顆不會有bug的精神備援系統。

走一圈忠孝新生站周邊,你會發現:生活裡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沒那麼張揚。它可能是一張借書證、一把市場的蔬果,或一個讓孩子安靜十分鐘的洞穴閱讀角。這些不起眼的小角落,陪我們把日子過下去。如果「家政」是學怎麼生活,那城市,就是每個人每天都得交作業的家政教室:不是那種必須考高分的作業,而是書要有借有還、手搖要喝、神明要拜、心情也要收一收的那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