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場物美價廉的台式馬卡龍下午茶吧

分享文章
目錄

透明玻璃櫃裡,整齊劃一地擺放著精緻嬌貴的馬卡龍,隨著市場與技術成熟,馬卡龍不再只是內餡風味變化,就連蛋白霜餅表面也妝點各式風格迎合市場。

然而,傳統麵包店裡,以袋裝販售的台式馬卡龍,卻數十年來口味不變,經典的原味、草莓與巧克力三霸鼎立,超過60多年來在麵包櫃上屹立不搖,是台灣人三不五時就會懷念起的小點心。(延伸閱讀:孩子經常情緒失控可能是「求救訊號」!跳養APP找出教養癥結

名稱多變的台式馬卡龍 緣由超級國際化

台式馬卡龍的名稱多變,位在台南國寶級老字號的新裕珍餅舖與滋養軒,皆曾表示台式馬卡龍名為福臨甲(或麩奶甲),知名百年老店李亭香稱小泡芙,順成蛋糕則以小牛利名稱販售,其他更有小西點、薩芙亞蒂、雪白夾心等各式稱呼。

外觀圓形蓬鬆,口感酥軟,內餡夾以奶油霜的台式馬卡龍,名稱雖迥異不同,但多來自於翻譯。取自法文Biscuits à la cuillère(烘焙小西點)的cuillère,音譯後成了台語的「牛粒」發音;而看似歐美外來名稱的薩芙亞蒂,則來自義大利文Savoiardi(手指餅乾),甚至在日治時期開始影響台灣點心歷史的日本,也為台式馬卡龍帶來日文外來語レディフィンガー(手指餅乾)的「麩奶甲」之名。

回溯台式馬卡龍歷史 超越一甲子的甜而不膩

蘊含著不同語源的台式馬卡龍,於法國正統馬卡龍在台掀起風潮的當時,因同樣具嬌小可愛圓形外觀而再度受到矚目,並同時有了台式馬卡龍這廣為流傳的名稱。

常見以袋裝販售,物美價廉的台式馬卡龍,若依年紀超過80歲的新裕珍餅舖老闆柯炳章在過往受訪時所提及,在他20歲時於台南與台北學習糕餅製作時已存在;再加上台灣於戰後六〇年代為了節省白米與消耗美國剩餘農產品,在美國小麥協會贊助推廣下,成立了麵包、蛋糕等西點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同時採以溯源至名稱之一的麩奶甲來自日文外來語,以及日治時期的三〇年代因珈琲館蓬勃發展,西洋料理(包含點心)技術逐漸轉移予台灣廚師,綜合以上所有歷史痕跡與觀點,藉此可大膽推論台式馬卡龍起源於日治時期至六〇年代之間,雖詳細與正確緣由已不可考,但至少可確認台式馬卡龍在台歷史已超過60年以上。 (延伸閱讀:台中旅遊 | 台中頂級火鍋推薦10選,秋冬就是要暖暖吃

台式馬卡龍的製作相較法國馬卡龍簡單,在打發後的蛋麵糊裡添入低筋麵粉,自擠花嘴裡擠出一顆顆相同大小,撒上糖粉後放入烤箱烘焙,再將奶油內餡夾入略帶蓬鬆感的酥軟外殼後即完成。由於台式馬卡龍,不似法國馬卡龍嚴格控制濕、溫度,也沒有烘烤完必須呈現「蕾絲裙邊」等講究,使得台式馬卡龍價格親民,是生活在此時代的我們,隨時都可來上一包的共同回憶。

本文作者:Rene Hung,授權轉載自《太報